“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”,来看看老底子的上海人是如何过七夕节的
2023-08-23 11:34:41    来源: 浦东发布

老底子的上海人是如何过七夕节的呢?根据旧时典籍记载,地处江南水乡的上海,也曾有着“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”的七夕民俗活动。详见↓

品尝巧果


(资料图)

七夕的节令食品,当以巧果为最。顾禄《清嘉录》则记载了当时吴地的巧食:七夕前,市上已卖巧果,有以面白和糖,绾作苎结之形,油氽令脆者,俗呼为“苎结”。浙南民间在这一天用大米粉加糖制成一种条形的食品,叫作“巧团”,其中“巧”字寄托着食用者心灵手巧的美好愿望,实际上就是油面糖蜜。

一般市民在家中用馄饨皮油炸成小点心,撒上芝麻,再放上一点白糖,吃起来一口一个酥脆。在七夕这个日子里,就是要让人甜到心里。秦锡田撰《周浦塘竹枝词》云:“薄薄铺平盘巧果,新翻花样费平章。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明代就有此俗。“七月七,制米面为各项巧食”,因此有“七月七,吃巧食”的俗谚。

米面制成的巧果

染红指甲

早年的这一习俗,与当代女子的美甲大相径庭。那个年代没有指甲油,没有化学染品,苏州人顾禄《清嘉录》中这样记载:在整个江南地区,每到七夕节,姑娘们就捣凤仙花汁,染红无名指尖及小指尖,叫作“染红指甲”。

凤仙花,有红、白两色,初夏至深秋,相继开放,看似不怎么名贵的草本小花,却很受年轻女子的喜爱。她们先将凤仙花捣成碎末,再加进明矾和少量的水,涂在指甲上晾干,红指甲颜色特别鲜艳,而且能保持几个月不掉色,甚至能够保持到春节。不仅让女孩子手指变得更加灵巧,还可以让年长者过目,使老人家眼睛不花。晚清李行南在《申江竹枝词》中所述:“金凤染成红指甲,玉尖片片弄桃花。”

凤仙花

投针验巧

七夕前夜,盛一杯沸水和冷水混合起来的“阴阳水”,放置中庭,等天明日出之后,在太阳底下晾晒,直到水面慢慢生成一层薄膜,捏一枚小针放在水面上,观察水底小针的投影。如果影子是一条细线即为“乞得巧”,如呈现如棒槌等一般的粗线,即为“乞得拙”,以此来检验一个女子是心灵手巧还是笨手笨脚,这就是投针验巧。

浦东人倪绳中撰《南汇县竹枝词》说:“弯弯凉月挂银河,七夕穿针兴若何。”因为七夕要乞巧,江南女子一般都工于女红,过七夕节,女子都要做针线活,于是就有“月下穿针”,有穿五孔针、七孔针、九孔针的传说。无论是丢巧针里的满满仪式感,还是比赛谁穿针引线多,以针验巧的各种方式,将女红才艺与竞技比赛结合,也为七夕增添了一些集体活动的趣味。

投针验巧

喜蛛应巧

这一习俗稍晚于穿针乞巧,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。据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是夕,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。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。”明田汝成《熙朝乐事》说:“以小盒盛蜘蛛,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。”由此可见,该习俗历经多个朝代演变,验巧之法不尽相同。

喜蛛应巧

从明中叶以来的几部上海《崇明县志·风俗》卷都有七夕节记载,还提到了:“藏蜘蛛于盒,旦日启视,丝有条理者,为得巧。”也就是说,七夕之夜,将一只蜘蛛放进盒子,加盖。次日一早开启,蜘蛛结网如果条理清晰,算是得了巧,如果横七竖八,则谓少得巧。

标签: 标签:

上一篇:江山欧派(603208)2023H1点评:23Q2收入增速稳健,净利率同比提升
下一篇:最后一页